全部藏品

探索9748個藏品
光陰逆旅百億年 愛因斯坦環
光陰逆旅百億年 愛因斯坦環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1,300年前李白曾在「春夜宴桃李園序」中,快意寫下他的「時空觀」。
宇宙中的麥田圈
宇宙中的麥田圈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這張照片是金牛座HL星的原行星盤(原行星盤由氣體和塵埃組成,呈圓盤狀,轉動中,是孕造行星的地方)。 嬰兒行星在金牛座HL星逐漸長大、體重增加之後,由於重力的關係,當它繞著中央的原恆星公轉,便會推開沿路的氣體和塵埃,在盤面上留下一圈圈黑黑的縫隙。這個縫隙便是它走過的路徑。
塵埃間隙發現旋臂: 暗示行星正在形成
塵埃間隙發現旋臂: 暗示行星正在形成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行星誕生於塵埃顆粒和氣體組成的旋轉圓盤中。當行星在盤面上運行時,會收集軌道上的塵粒,因此形成「塵埃間隙」(即圖中看起來沒有東西、黑色的「空洞區」),同時也產生盤上的螺旋波。
完美螺旋的分岔
完美螺旋的分岔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飛馬座LL星,十多年前曾因一張完美螺旋照片大為知名。那是哈伯太空望遠鏡攝得的照片,LL星的周圍,出現著幾近完美的螺旋圖案,天體的美麗神秘,前所未見,引發多少聯想!
微旋臂 暗度陳倉?
微旋臂 暗度陳倉?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這張圖像在2015年發表時,是天文學上首次透過ALMA望遠鏡證實,在形成大質量恆星團的分子雲中心,埋藏著巨大有序結構。 「巨大」,指的是「環雙星盤」的旋臂特徵,有數光年長。 「有序」,不僅是大旋臂圍繞著兩個中心核,緻密的「微」旋臂也圍繞著大旋臂。
以超級電腦模擬「磁星」驅動超新星爆炸的景象
以超級電腦模擬「磁星」驅動超新星爆炸的景象
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
超新星爆炸是宇宙中最壯麗的恆星爆炸,是現代天文物理熱門主題之一。透過超級電腦進行超大尺度、精密的模擬計算,等於相當於拿起一把手術刀,開始解剖一個超新星,或許對所知仍有限的超新星爆炸現象,提出有力洞見。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此項寫真資料以當時日本政府的軍事討伐成績宣揚為主,經比對後其內容與昭和六年出版的《霧社事件討伐寫真帖》十分相似,雖未收錄於其中,但同樣呈現其行軍陣容、飛行機偵察、山砲隊砲擊情形、味方蕃(以番制番)的攻擊策略等。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霧社事件寫真帖照片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原所有者: 吳竹頭先生(捐贈者吳欣勳先生之祖父)。
彭鏡毅博士與畢培曦博士
彭鏡毅博士與畢培曦博士
畢培曦
攝於"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f Plant 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September 23-25, 2013),慶祝Flora of China 《中國植物志》之完成。
Triodanis biflora
Triodanis biflora
Botanical Bulletin of Academia Sinica (now Botanical Studies)
Royal Botanic Gardens Edinburgh
Royal Botanic Gardens Edinburgh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彭鏡毅老師前往參與Flora of China (FOC) Editorial Committee Meeting。
110年度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受獎
110年度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受獎
邵廣昭
邵廣昭老師榮獲110年度教育部社會教育貢獻獎—個人獎。
《中國植物志》編輯群
《中國植物志》編輯群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 (BRCAS)
Flora of China 編輯群會議於密蘇里植物園合影。圖2 - 左起 : 彭鏡毅、吳征鎰、Peter H. Raven
俄羅斯學者Irina D. Illarionova來訪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HAST)
俄羅斯學者Irina D. Illarionova來訪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HAST)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植物標本館 (HAST)
俄羅斯科馬羅夫植物研究院植物標本館 Komarov Botanical Institute of RAS (國際標本館代號 LE) 蒐藏經理 Irina D. Illarionova,來訪中央研究院植物標本館 (HAST)。
亞太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國際學術研討會
亞太地區珍稀瀕危植物國際學術研討會
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現 植物暨微生物學研究所 IPMB)
前排左起 : P. P. Lowry II、H. Koopowitz、T. F. Stuessy、L. M. Shultz、S. H. Sohmer、D. L. Hawksworth、S. F. Yang、C. H. Chou、B. J. Conn、Y. Kadono、H. J. Su
兩位策展人為鄉親導覽
兩位策展人為鄉親導覽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獵與織》的中研院民族所策展人Yobu Losing黃約伯(左)與南澳策展人Wilang(右)於「部落優先日」向南澳耆老講述展示內容。
開始織布
開始織布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開始織布。|紡織的程序大致分成四大階段:紡線、煮線、理經、織布。圖為第四階段:織布。織布是需要體力與技術的工作,老人與小孩都無法勝任,最理想的織布者是20歲到40歲的婦人。《南澳的泰雅人》( 1964: 393-395 )
工作服
工作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工作服。|獵人們出發往獵區前日,會準備赴獵區應用的東西。此位獵人身上所背藤包 ( Busi ) 分為底與蓋兩部分,二者以繩連繫防止遺失,其用途為放置隨身攜帶的日常小用具,如菸斗、小刀之類。《南澳的泰雅人》( 1964: 427, 505 )
出獵去
出獵去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出獵去。|狩獵出發的日期是由獵團首領決定,首領是由富有經驗的獵人或Gaga首領擔任,獵獲物則由參加者平分。出獵前,有經驗的老人會向獵團青年示範獵具的使用方式。《南澳的泰雅人》( 1964: 505-507 )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