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藏品

探索97792個藏品
貝珠串腕飾
貝珠串腕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此物件為貝珠、貝板、藍與紅兩種琉璃珠,串於苧麻絲上,做為手腕上的裝飾,是一項極為華麗的作品。(男女通用飾品)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4):
額飾
額飾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Pga女性飾品。 此物件以獸骨片(?貝片)搭配苧麻線組合而成,是戴於頭上的飾品。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共有貝片11塊 《南澳的泰雅人》(1964: 330-332):
臂釧
臂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Mayun(大貝殼)此物件是男性繫於頸部的裝飾,也可做為盛裝上配帶的飾品(如貝珠衣上的裝飾)。 此物件由貝殼、琉璃珠、苧麻與銅鈕所組成。其中貝殼、琉璃珠與銅鈕均來自與其他族群交換而來,主要應為噶瑪蘭族人。 以上說明由武塔國小策展人Wilang Mawi及 Pisuy Poro提供。
子彈帶
子彈帶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泰雅語:Habu´q -Bali/Tutu 此物件由黃藤編織而成,主要做放製槍彈之用。 由劉銘傳的奏摺來看,1890年後大部分泰雅族人尚無火槍,學者研究可能在1895年清兵潰敗離台之際,官方兵器無人看管,火槍才漸漸透過各種交換的方式,進入族人之手。
赫哲族男用魚皮衣-上衣
赫哲族男用魚皮衣-上衣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魚皮衣是很古老的技藝,山海經(戰國初期)曾有記載,Schlegel曾考證過。赫哲族是現今僅少還會此技藝的族群。凌純聲所長1930年代調查期間(1934:71)魚皮衣已不多見。
赫哲族男用魚皮衣-長褲
赫哲族男用魚皮衣-長褲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魚皮衣是很古老的技藝,山海經(戰國初期)曾有記載,Schlegel曾考證過。赫哲族是現今僅少還會此技藝的族群。凌純聲所長1930年代調查期間(1934:71)魚皮衣已不多見。
圓木盒
圓木盒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器形為一平口、大腹、無頸之圓形壺,平底,有蓋,蓋上有鈕蒂。全體呈黝黑色,由整段木塊雕成,壺面似曾塗以深色顏料。
豬牙臂釧
豬牙臂釧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男性裝飾。 泰雅語:賽考列克Wakiy´c Biyok(山豬獠牙)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6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6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6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6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16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8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6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塤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8孔。塤是古代的吹奏樂器,用陶土燒製而成。因此又叫「陶塤」。除了陶土製成的以外,也有用石、骨製成的。它的外形是橢圓形的,有的是圓形、橄欖形。大小與鵝蛋相似。音有一至五個不等。最早的塤是一孔吹兩個音,後來逐漸發展為六孔,是中音吹奏樂器,音色古樸渾厚,能獨奏又能同其它古樂器合奏,如鐘、琴、瑟等。
觀音
觀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
七星劍
七星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七星劍:又稱為寶劍、法劍或七星,長約二尺至三尺之間,為「五寶」之首。劍身之材質非鐵即銅(而劍鞘就不一定了,有的為木頭材質有的則與劍身同材質),兩面各鑲嵌或是雕有北斗七星的圖案,此與北斗經或是星辰寶懺有關。
七星劍
七星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七星劍:又稱為寶劍、法劍或七星,長約二尺至三尺之間,為「五寶」之首。劍身之材質非鐵即銅(而劍鞘就不一定了,有的為木頭材質有的則與劍身同材質),兩面各鑲嵌或是雕有北斗七星的圖案,此與北斗經或是星辰寶懺有關。
鯊魚劍
鯊魚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乩童起乩後,為表神靈附身,刀槍不懼,會操使五寶讓身體流血,以血驅魔袪邪,滌淨污穢,表達面見神祇的誠意,此五寶為——七星劍、銅棍、月斧、鯊魚劍、刺球,鯊魚劍即為乩童五寶之一。鯊魚劍又稱鯊魚齒或骨刀,以鯊魚的牙齒(或說鯊魚的脊錐骨)做成。一般都維持原樣,僅在手握處綁上紅布,或在劍身刺上符籙。
麒麟牌
麒麟牌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麒麟牌為厭勝物之一種。厭勝最初是指一種巫術行為,但後來厭勝一詞被用於民間信仰中,成為克制禁忌事物或壓制心中對無法抵抗之自然力所產生的恐懼的方式,即是民間所謂之「驅邪避煞」,厭勝物便是用於驅邪避煞之物品。傳說麒麟生性仁厚,若現世便代表吉兆,因而成為辟邪物的題材。
木雕神像:觀音
木雕神像:觀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
翻模神像:觀音
翻模神像:觀音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即觀世音菩薩,佛教菩薩名。為阿彌陀佛的左脅侍。西方三聖之一。是慈悲的象徵,當眾生有苦難時,只要稱念他的名號,即可獲得解脫苦厄。他還會就眾生的因緣,化作種種不同的身分度化之。因此又有各種別稱,如水月觀音、魚籃觀音、馬郎婦觀音等,合計中日關於觀世音的別稱,共有三十三。又名三十三身。
七星劍
七星劍
中研院民族所博物館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cademia Sinica
七星劍:又稱為寶劍、法劍或七星,長約二尺至三尺之間,為「五寶」之首。劍身之材質非鐵即銅(而劍鞘就不一定了,有的為木頭材質有的則與劍身同材質),兩面各鑲嵌或是雕有北斗七星的圖案,此與北斗經或是星辰寶懺有關。

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