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頌仁

徐頌仁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管絃指揮家|
徐頌仁(1941-2013),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出生於花蓮港廳鳳林街(今花蓮縣鳳林鎮),2013年逝世於臺北。父親徐復增牧師(1910-1984)原籍是桃園龍潭的客家人,徐頌仁幼時常跟隨父母在教堂,並自學彈琴。新竹中學畢業後,先考上臺灣師大物理系,第三年重考,就讀臺大哲學系。曾跟隨許常惠等教授學習,並參與「製樂小集」演出。臺大哲學系畢業後,短暫至中學教書,1968年赴西德求學,先至雷根斯堡(Regensburg),後轉至科隆國立音樂院,學習指揮、鋼琴、作曲。畢業後,於多特蒙 (Dortmund) 及卡斯魯 (Karlsruhe) 歌劇院工作。1976年回國,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並任教於東吳大學。1983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至2013年 退休,主要擔任管弦樂團指揮,和鋼琴教學。徐頌仁在創作方面,擅長結合西洋古典音樂與客庄曲調,展現出對鄉土與民族的關懷,代表作有《鋼琴協奏曲「落大雨」主題變奏》,以及《鋼琴三重奏-民謠》等。2012年曾入圍第二十三屆金曲獎傳統與藝術類最佳作曲人獎。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徐頌仁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SU Sung-Jen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管絃指揮家|
徐頌仁(1941-2013),指揮家、鋼琴家、作曲家;出生於花蓮港廳鳳林街(今花蓮縣鳳林鎮),2013年逝世於臺北。父親徐復增牧師(1910-1984)原籍是桃園龍潭的客家人,徐頌仁幼時常跟隨父母在教堂,並自學彈琴。新竹中學畢業後,先考上臺灣師大物理系,第三年重考,就讀臺大哲學系。曾跟隨許常惠等教授學習,並參與「製樂小集」演出。臺大哲學系畢業後,短暫至中學教書,1968年赴西德求學,先至雷根斯堡(Regensburg),後轉至科隆國立音樂院,學習指揮、鋼琴、作曲。畢業後,於多特蒙 (Dortmund) 及卡斯魯 (Karlsruhe) 歌劇院工作。1976年回國,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並任教於東吳大學。1983年轉任國立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至2013年 退休,主要擔任管弦樂團指揮,和鋼琴教學。徐頌仁在創作方面,擅長結合西洋古典音樂與客庄曲調,展現出對鄉土與民族的關懷,代表作有《鋼琴協奏曲「落大雨」主題變奏》,以及《鋼琴三重奏-民謠》等。2012年曾入圍第二十三屆金曲獎傳統與藝術類最佳作曲人獎。

HSU, Sung-Jen (1941-2013) was a conductor, pianist and composer who was born in Hualien, Taiwan, of Hakka heritage. His father Hsu Fu-Tseng (1910-1984), was a church pastor. As a child, Hsu often spent time at the church with his parents and taught himself to play piano. After graduating from Hsinchu Middle School, he was admitted to the Physics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In his junior year in university, he retook the entrance exam and transferred to the Philosophy department at the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Hsu studied with Hsu Tsang-Houei and participated in a performance of "The Little Music Society". After graduating, he taught briefly at a secondary school. In 1968, he went to Germany to study, first at Regensburg, and then to the Cologne University of Music (Hochschule für Musik und Tanz Köln), and studied conducting, piano and composition. After graduation, he worked at opera houses in Dortmund and Karlsruhe. Upon returning to Taiwan, Hsu taught at Soochow University,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he Arts and served as conductor of the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In 1983, Hsu began teaching piano and conducted an orchestra at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the Arts (the present-day Taipei National University of the Arts) until his retirement. Hsu’s compositions combine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with Hakka-style tunes, demonstrating his interest in local and national styles. Hsu’s key works include Concerto for Piano and Orchetra -Variations on a Theme, ‘Pounding Rain’ and Folk Songs for piano trio. In 2012, Hsu was nominated in the Best Composers category in the Golden Melody Awards for Traditional and Arts Music.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徐頌仁,兼具作曲、鋼琴、指揮所長的客籍音樂家;1941 年 9 月 1 日出生於花蓮鳳林。畢業於臺大哲學系,後赴西德求學,於科隆國立音樂院畢業後,於多特蒙 (Dortmund) 及卡斯魯(Karlsruhe) 歌劇院工作。回國任教於東吳大學、國立臺北藝術大學,並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作品數量豐富,擅長結合西洋古典音樂與客庄曲調,展現出對鄉土與民族的關懷。2012 年入圍第二十三屆金曲獎傳藝類最佳作曲人獎。

來自花蓮幽谷的琴音
徐頌仁的父親出身於桃園龍潭,母親為新竹新埔人。父親工作關係至花蓮擔任牧師一職,然而教會主持禮拜唱聖歌時,總困擾於無人司琴,徐頌仁跟隨左右,自小就希望能幫上父親的忙,因此在無人啟蒙下,靠著敏銳的聽力,以邊聽邊彈的方式學習音樂,也嘗試創作寫曲,在親人宴會中彈琴,與眾人和唱。

小學三年級,因父親調換教區之故,舉家遷移至新竹。徐頌仁在就讀新竹中學時曾擔任合唱團伴奏與管樂隊指揮。而他正式的鋼琴啟蒙老師為一名上海鋼琴老師金葆萱,當時為駐臺維也納的領事夫人,也是李斯特嫡傳弟子 Emil von Sauer 的學生,此外,徐頌仁也曾師事毛克禮夫人 (Mrs. Mac Leod),徐頌仁在此階段開啟了相當重要的音樂奠基,他對音樂的技巧、情感和詮釋有了更專業的學習和表現。

堅持往最辛苦的一條路走去
大學時期,徐頌仁就讀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物理系,課業之餘跟隨許常惠、史惟亮、鄧昌國等人,進行鋼琴、作曲等等音樂活動,後來因為學業過於繁忙,深覺能夠練琴的時間太少,乃在 1962 年重考臺大哲學系;此期間,在陳懋良的引見之下,向時任師大音樂系教授蕭而化老師學習作曲,並參與許常惠所發起的作品發表會「製樂小集」,於 1963 與 1965 年分別發表了鋼琴曲《夜曲》、《巴沙加利舞曲》、《小詼諧曲》與《幻想風的抒情曲》。

大學畢業後服兵役,退伍後到新竹中學任教,1968 年赴德國留學,先於雷根斯堡 (Regensburg) 習修宗教音樂及音樂學天主教音樂一年,之後獲得西德國家獎學金,前往科隆國立音樂院主修作曲、鋼琴和指揮。在校期間以演奏指揮及發表作品備受評論家之推崇,嶄露其音樂才華。1974 年以最優異成績畢業,並任職於卡斯魯及多特蒙歌劇院,並追隨歐洲著名的指揮家亞諾夫斯基 (Marek Janowski ) 擔任助理指揮。在1976 年回國後,任教於東吳大學,並擔任臺北市立交響樂團指揮;1983 年起至今,任教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同時為音樂系管弦樂團指揮,並於 1993 年至 1996 年間,擔任音樂系主任。2000 年獲頒教育部優秀教育人員獎、2005 年度獲選為北藝大教學優良教師。

結合歐洲古典和臺灣傳統的種子開花了
徐頌仁作品豐富,除多首鋼琴曲、小提琴奏鳴曲、藝術歌曲等,管絃樂作品《奇想競奏曲》、鋼琴協奏曲《落大雨》主題變奏以及《鋼琴三重奏-民謠》也都相當著名;其亦出版許多著作,例如《音樂美學》、《歐洲樂團之形成與配器之發展》及《音樂演奏的實際探討》等。徐頌仁早期的音樂作品,多用古典音樂的語言去創作,有浪漫樂派或印象樂派的蹤跡。其後嘗試用民族樂風的寫作,並以艱澀而不和諧的音響去鋪寫,如 1970 年代的《管弦樂奇想曲》;回國之後,在與樂團合作經歷下,徐頌仁學習到更多溫厚的聆聽與互動,寫於 1985 年的鋼琴協奏曲《落大雨》,結合歐洲古典與臺灣傳統的兩種音樂概念的互動和火花,潘皇龍曾引述德國科隆報上對該曲的樂評說「在形式上的細緻與精巧如畫的管弦色彩,終於突破了如《黃河協奏曲》之類的作品」。徐頌仁在客家藝術與文化的保存也不遺餘力,認為學術的研究應致力於保存傳統樂曲、山歌的原貌,並推動紀錄當代常民生活的流行音樂,讓傳統音樂百世流芳。

領域: 

作曲家

領域: 

指揮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1.09.01
逝世時間: 
2013.10.05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花蓮鳳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逝世地點: 
臺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087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