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鐄

韓國鐄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音樂學家|
音樂學學者。出生於福建廈門。1947年春隨家來臺。就讀臺北國語實驗小學校時,受音樂老師劉德義影響深遠。1959年東海大學外文學系畢業,1959-1964年擔任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小提琴團員,又以筆名「余韋」主持復興電臺音樂欣賞節目。1962年受聘為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講師。1964年3月赴美,進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音樂學院研究所。1966年獲西北大學音樂史碩士,1974年獲西北大學音樂史博士。1971年受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音樂系之聘,並於1975年為該校設立世界音樂中心。除西洋音樂外,涉獵廣泛世界音樂範疇,尤側重於東亞與東南亞,亦鍾情於美國阿帕拉契山區音樂,並以研究中國近代音樂史著稱。其中英文著作散見於普及與學術刊物,並出版十幾本書籍。1983年獲美國國家人文獎;在北伊利諾大學所獲數個獎中,以1998年之校長優秀教學講座為最顯著。1985年,應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教授之邀,聘為音樂學系訪問教授,為期一年,引進並教導巴里島甘美朗。1992-1993年再度應聘,引進並教導中爪哇甘美朗,並在1993-1994年擔任新設立的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2003年從北伊利諾大學退休後,又任教於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數年。已再度退休。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韓國鐄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AN Kuo-Hua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音樂學家|
音樂學學者。出生於福建廈門。1947年春隨家來臺。就讀臺北國語實驗小學校時,受音樂老師劉德義影響深遠。1959年東海大學外文學系畢業,1959-1964年擔任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今國立臺灣交響樂團)小提琴團員,又以筆名「余韋」主持復興電臺音樂欣賞節目。1962年受聘為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講師。1964年3月赴美,進入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音樂學院研究所。1966年獲西北大學音樂史碩士,1974年獲西北大學音樂史博士。1971年受北伊利諾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音樂系之聘,並於1975年為該校設立世界音樂中心。除西洋音樂外,涉獵廣泛世界音樂範疇,尤側重於東亞與東南亞,亦鍾情於美國阿帕拉契山區音樂,並以研究中國近代音樂史著稱。其中英文著作散見於普及與學術刊物,並出版十幾本書籍。1983年獲美國國家人文獎;在北伊利諾大學所獲數個獎中,以1998年之校長優秀教學講座為最顯著。1985年,應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教授之邀,聘為音樂學系訪問教授,為期一年,引進並教導巴里島甘美朗。1992-1993年再度應聘,引進並教導中爪哇甘美朗,並在1993-1994年擔任新設立的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2003年從北伊利諾大學退休後,又任教於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數年。已再度退休。

HAN Kuo-Huang is a Musicologist. Born in Xiamen, Fujian Province and resettled with family to Taiwan in the spring of 1947. While attending the Guoy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in Taipei, he was influenced by his music teacher Liu Deyi profoundly. In 1959 he graduated from Tunghai University with a BA degree in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s. Between 1959 and 1964 he was a violinist in the Taiwan Provincial Education Department Symphony Orchestra (now National Taiwan Symphony) and a music program anchorman at Fu Hsing Radio Station by using a pen name "Yu Wei". He was hired as a lecturer by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the Taiwan Arts College (now National Taiwan Arts University) in 1962. In March 1964, he was admitted as a graduate student to the School of Music,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in America. He received his master degree in 1966 and Ph. D. in 1974, both in music history, at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He was offered a position at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n 1971 where he established the World Music Program in 1975. In addition to western music, his specialty covers world music in general with emphasis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n area and lately, Appalachian music. He is also noted for his studies on modern Chinese music history. His publications can be found in popular as well as scholarly journals both in Chinese and English. He also has published a number of books. In 1983 he received a 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 Award (USA). Among several awards he received at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the most distinguished was the Presidential Teaching Professorship Award in 1988. In 1985 he was invited by Prof. Ma Shui-Long for one academic year as a visiting professor at the Department of Music, National Institute for the Arts (now National Taipei Arts University) for which he introduced and taught Balinese gamelan. Invited again by the same institute in 1992-1993, he introduced and taught Central Javanese gamelan. He became the director of the newly established Graduate School for Traditional Arts at the Institute in 1993-1994. After retiring from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in 2003, he taught at the University of Kentucky for several years and has retired again.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獲獎: 

1983年/美國國家人文獎(NEH)

獲獎: 

1984年/北伊利諾大學大學部優秀教學獎(Excellence in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ward)

獲獎: 

1997年/北伊利諾大學多元文化課程改進獎

獲獎: 

1998年/北伊利諾大學校長教學教授獎座(Presidential Teaching Professor)

獲獎: 

2001年/北伊利諾大學首屆傑出國際教育者獎

生平: 

一個雜粹音樂家的故事
韓國鐄,1936年2月19日生於福建廈門市,父韓振聲(1907-1996),廈門大學畢業,任公職,喜唱京戲和作詩,筆名“晨鐘”;母黃月雲(1908-1983)。讀鼓浪嶼英華小學。1947父調職臺灣社會處而遷臺。讀臺北國語實驗小學,參加合唱團,受劉德義老師啟迪。父再調職花蓮救濟院,讀花蓮初級中學。後父棄公職從商,家搬北投,讀淡水淡江高中。韓國鐄獲得居菲律賓之七叔贈送一支小提琴,隨司徒興城(1925-1982)老師學琴。1955年考入臺中東海大學第一屆中文系,次年轉外文系。在校期間參加唱詩班、主辦西洋音樂唱片欣賞會、撰寫音樂文稿和組織海韻樂團。受鄭得安教授和訪問音樂教授福路(Albert Faurot, 1914-1990)鼓勵,立志從事音樂工作。1959年東海大學畢業,獲文學士學位,立刻進入臺灣省教育廳交響樂團(今臺灣交響樂團)為小提琴團員,又在復興廣播電臺主持西洋音樂欣賞節目,藝名「余韋」。1962-1963學年亦受臺灣藝術專科學校(今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系申學庸主任之邀,兼任該系講師,開西洋音樂導論,從一年級到四年級音樂系學生全部歸為一班。期間常為來臺外籍音樂家任翻譯,包括作曲家哈瑞森(Lou Harrison, 1917-2003)、作曲家霍瓦納斯(Alan Hovaness, 1911-2000)之夫人、紐約木管五重奏(New York Woodwind Quintet)等。經後者之長笛家巴隆(Samuel Baron, 1925-1997)推薦,申請美國西北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音樂學院。由於韓國鐄非音樂課班出身,在臺先經過筆試。

旅美初期
1964年3月抵達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之北艾文斯頓城(Evanston)西北大學,韓國鐄參加音樂院研究生入學鑑定考試。音樂史幾乎滿分,把助教嚇了一跳,直接選研究部課;樂理部分則補選大學部課。司徒興城老師剛在該校學習了從小到大的全套提琴族樂器,而大學交響樂團的指揮則是客席過省交響樂團的約翰笙(Thor Johnson, 1913-1975),親上加親,韓國鐄參加了他指揮的暑期樂團。選課之外又在音樂圖書館工作。1966年獲音樂史碩士學位,並被選為全國音樂榮譽學生會(Pi Kappa Lambda)會員。選修二十世紀音樂史時,從史陶德(Alan Stout)教授講課中獲悉德布西(Claude Debussy)曾受到印尼甘美朗(gamelan)音樂影響,不由好奇又嚮往。 同年秋韓國鐄繼續於西北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獲音樂史助教及民族音樂助理獎學金。音樂史主要導師為奧爾(John F. Ohl, 1908-1991),民族音樂學導師為華克斯曼(Klaus Wachsmann, 1907-1984)。繼續在音樂圖書館任職。期間常到芝加哥大學遠東圖書館瀏覽,發現豐富的中文中國音樂古今文獻,不乏在臺會被列為「禁書」,嘆為觀止,萌生出探索中國音樂之念頭,尤其受華克斯曼教授讚許。 芝加哥以西65哩笛卡普城(DeKalb)的北伊利諾州立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音樂系於1970年夏致信西北大學音樂院,因西洋音樂史的教授忽然他就,需要一個此專業的博士生替代一年。西北送上幾個在校博士生名單和教授的推薦信。韓國鐄被選上,束裝前往應徵,和系主任白令傑(James Stanley Ballinger, 1925-2007)交談一陣。幾天後他來電邀請赴任。由於兼職合同僅一年,每週三天,天未亮即開車出發,到校再洗一次臉,以便應付8點的第一堂課。如此每週三天教兩班音樂學生西洋音樂通史和一班非音樂學生音樂欣賞。一年結束時,許多學生聯合簽名要求校方續聘。1971年夏,系主任果然又來電續約,並告知是全職。韓國鐄因此離開了居住6年的湖畔名城,搬到玉米田圍繞的鄉下,開啟長達三十多年的教學生涯。

進入世界音樂的世界
在北伊利諾大學教西洋音樂史之同時,1972 年8月韓國鐄開始推介民族音樂,並定期邀請學者或藝術家來校演講或表演。1974年夏完成論文,獲西北大學音樂史博士學位。暑期首次赴加州世界音樂中心(柏克萊)學習中爪哇、西爪哇和巴里島甘美朗和中國琵琶,教師皆來自各文化之大師,影響深刻,並改變觀念與志向。次年暑期,韓國鐄再度赴該中心學習甘美朗和印度音樂,1980夏則三度前往學習甘美朗(已遷至聖地亞哥)。1983年獲國家人文獎,赴密西根大學學日本音樂。 1975年4月8日於北伊利諾大學首次舉辦小規模世界音樂會,以現有的一些樂器教導自告奮勇的學生,另特邀展艾倫(Alan R. Thrasher)助陣。因處鄉間又為該校首創,韓國鐄和學生艾伯(Jeff Abell)商定以拉丁文命名"Musica Exotica"(異邦音樂)。當地報紙錯印為"Musica Erotica"(色情音樂),從此傳為佳話。此後每學年或學期定期舉辦一次,也開設世界音樂導論和正式組織亞洲樂團。該團以中國音樂為主,東南亞音樂為副,在校內外作無數帶講解及示範之演出,包括全國或地區的學術會議、東岸6州14場的巡迴和香港與臺灣。此後多次赴東南亞考察與學習,為學校引入巴里島和中爪哇甘美朗樂器,也增加其他音樂文化。1980年代之後,配合多元文化教育政策之推廣,在校內以及到無數學校作世界音樂的講習和教師訓練。承藝術學院(今臺北藝術大學)馬水龍教授之邀,1985-1986和1992-1994二度赴臺客座或任職,分別引入巴里島和中爪哇甘美朗樂器教學,並開設世界音樂課程。1996年則受邀專程赴臺灣交響樂團主辦國際音樂營一周。 在多次外出教學中,1996年4月赴北卡羅萊納州西卡羅萊納大學一周,韓國鐄首次體驗美國東南山區之秀麗,萌生日後南遷之念頭。2003年從北伊利諾大學退休,再教兼職一年,2004年南遷肯塔基州萊辛頓城(Lexington),經肯塔基大學音樂教育王朱凱薇(Cecilia Wang)教授和亞洲中心司昆侖(Kristin Stapleton)主任之安排,由亞洲中心和音樂學院合聘,合同四年,創辦世界音樂課程與音樂會系列。2010年秋再度兼任一學期。二度退休之後,每年在附近各大小學校作無數演講或教學,並延伸至社區服務如老人中心、國際友好會、婦女會、午餐藝文會、博物館、藝術館、公眾圖書館、華人協會、臺灣同鄉會等等。韓國鐄所收集一百多件世界各地樂器在家展示,招待大學教授帶班來家參觀,並提供講解,亦曾在附近大學作公開展覽。有感於民間音樂在美國東南區之興盛與深入民心,又受肯塔基大學此領域專家彭榮(Ron Pen)教授之鼓勵與協助,投入到更新的研究領域。

筆耕與敲鍵生涯
由於韓國鐄性喜音樂和文史,從學生時期已經常撰寫音樂文章,只要有機會,總會動腦動手,前期筆耕,後期敲鍵。1960年代開始應樂友劉志雄和陳義雄之邀,為中文普及音樂刊物撰稿,最後擴展到專業刊物以及兩岸大學學報等等;英文作品則多限於專業刊物、詞典和教學課本。1980年代有緣結識了鄭淑敏、高信疆、柯元馨,瘂弦、侯惠芳、黃寤蘭等報界文化名人,邀請提供有學術根底卻深入淺出之文稿,如魚得水,積極以赴,在教學之外開啟了漫長的寫作生涯。許多史料或田野的調查,除了在學術會議報告或專業刊物呈現之外,亦有機會與社會大眾交流。 出身音樂史專業,曾獲暑期研究獎金到各重點圖書館查詢資料之後,鍾情於中國近代音樂史似乎是很自然的趨向。因此,韓國鐄研究項目中的重頭戲頗多和此主題有關。經年累月涉獵了西洋古典音樂、廣泛世界音樂、中國音樂、印尼與東南亞音樂、史料考據、田野調查、音樂圖像、樂器文化、阿帕拉契音樂、書評報導等等,從長篇大論到迷你小品,從深入研究到簡介評論,難以數計,可謂「產量豐盛」(有不少也收集成冊)。又因略諳一些民族樂器,通而不精,為在美推廣世界音樂,得以一當十地指導不同文化的音樂,因而贏得「雜粹音樂家」之銜頭。 「大洋連天廣,孤客未言歸」。(改自唐•王維)

撰寫:韓國鐄 2016/6/30

領域: 

音樂學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36.02.19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中國福建省廈門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157
檔案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