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隆廣

謝隆廣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作曲家|
謝隆廣,臺灣臺南市人。早年師事許常惠、陳茂萱、盧炎等教授學習理論及作曲,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赴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留學,學習作曲。學成歸國後,早期致力於音感教育及音樂理論,並有多部著作。近年則投入研究二十世紀的現代音樂。自2001年迄今,屢次赴德國參加音樂大師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所主持之作曲大師講座,對他的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與認識。創作類型多元豐富,且多數重要作品均曾於國家音樂廳等重要場地展演。

詳細資料

主要名稱
謝隆廣
其他名稱
英文名: 

HSIEH Long-Kwang

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典藏與管理
數位物件典藏者: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內容描述

|作曲家|
謝隆廣,臺灣臺南市人。早年師事許常惠、陳茂萱、盧炎等教授學習理論及作曲,自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畢業後,赴奧地利國立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留學,學習作曲。學成歸國後,早期致力於音感教育及音樂理論,並有多部著作。近年則投入研究二十世紀的現代音樂。自2001年迄今,屢次赴德國參加音樂大師史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所主持之作曲大師講座,對他的作品有深入的研究與認識。創作類型多元豐富,且多數重要作品均曾於國家音樂廳等重要場地展演。

HSIEH Long-Kwang, born in Tainan, studied composition and music theory from HSU Tsang-Houei, CHEN Mao-Shuen, and LU Yen. After graduating from the music department of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he pursued further compositio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Music and Performing Arts, Vienna (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 After returning to Taiwan, he dedicated himself to music pedagogy and music theory. In recent years he has become interested in researching twentieth-century modern music. Beginning in 2001 he attended the masterclasses held by the German composer Karlheinz Stockhausen (1928–2007), which inspired him to research and interpret Stockhausen’s compositions. HSIEH’s compositional style is diverse and rich. Many of his compositions have been heard in top-rank concert halls, such as the National Concert Hall in Taipei.

物件類別
人物
其他內容描述
生平: 

學習歷程
作曲家;1943年9月14日出生於臺灣臺南市。自幼即喜愛音樂,向父親學習認讀五線譜,12歲學習小提琴,15歲學習古典吉他,16歲進入臺南師範(現臺南大學),並開始學習鍵盤樂器(風琴),19歲轉學鋼琴。畢業後,曾在臺南海東、日新國民小學擔任音樂科專任教師,並利用業餘時間自習和聲學與作曲,亦曾獲陳茂萱教授指導。22歲(1965年),進入臺南師範專科學校,於1967年畢業,隨後轉赴臺北任教。自1970年起(27歲),師從許常惠教授學習理論與作曲,並隨劉淑美教授學習鋼琴、隨張寬容與李家襄教授修習大提琴。1973年(30歲),獲保送進入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在校期間,隨劉德義教授學習對位法,並修習陳茂萱教授所開設之樂曲分析與樂曲創作課程,並於1976年發表完整之三樂章《鋼琴古典奏鳴曲》。

任職與不停歇的創作學習
謝隆廣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自南師範專科學校,並獲聘為助教,期間除了盡心協助系務外,課餘仍繼續進修,繼續隨陳茂萱教授修習樂曲分析。1978年,獲聘為師範大學附屬高級中學音樂科專任教師,但旋即受命籌辦音樂實驗班,為臺灣首創之公立高中音樂班。在他的用心主持、帶領下,廣聘臺灣各大學音樂系最權威的教授授課,替學校的行政及教學體系,打下良好基礎。自該校畢業的學生,一直都有極優異的表現,有許多現已是國內外各大學教授,或各大交響樂團的優秀團員。除了忙於行政、教學事務,這段期間依舊持續進修,隨盧炎教授習對位法與作曲。1985年,發表寫給兒童之鋼琴曲集《古韻集》,後又創作給青少年的鋼琴曲集《春暉集》。這兩部作品的創作技法,均以中國調式音階為基幹,輔以西洋作曲法,並略加一些現代技巧。創作初衷,乃在希冀新一代華人學習音樂時,首先以中華文化為根基,並在學習鋼琴的初級、中級階段,能有機會練習中國調式音階的演奏指法及技巧,例如訓練兩手平衡演奏時,巴赫(J. S. Bach)的作品不是唯一的選擇。

任職講師及接觸現代音樂的機緣
42歲(1985年),應臺灣師範大學陳茂萱主任聘任,回母校擔任講師,同時亦協助系務,同年並發表論文《莫札特倫敦時期交響曲之研究》。1989年,獲得中奧文化交流的獎學金,赴奧地利大學及維也納高等音樂暨表演藝術學院(現為維也納音樂暨表演藝術大學Universität für Musik und darstellende Kunst Wien)進修,師從謝爾曼(Dietmar Shermann)研究作曲。自此開始,與西洋二十世紀音樂有了深刻際遇。初至維也納(1990年),適逢當地舉行現代音樂節(Wien Modern),每場音樂會,他幾乎未曾缺席,聆賞了多位當代知名作曲家的作品,深獲啟發。返國前,為蒐集與巴爾托克(Béla Bartók, 1881-1945)相關的各種文史資料,多次造訪匈牙利布達佩斯;同時也前往倫敦各大書局,採購有關巴爾托克及各種與現代音樂相關的書籍資料。返國後,即專注於研究巴爾托克作品,於1992年出版論文《巴爾托克第一號絃樂四重奏之研究》,這是國內第一本分析巴爾托克作品的專門著作。升任副教授後,在二十世紀現代音樂之分析與研究上,則投入更多心力,與過往多專注於音感教育及研究傳統音樂理論,有所不同。2001年,遠赴德國庫爾登(Kürten)參加音樂大師史托克豪森(K. Stockhausen)主持之作曲大師講座,深受吸引,便開始深入瞭解之,並研究其作品。於2002年出版的專書《史托克豪森─《光與水》之分析研究》中,深刻闡釋了史氏作品中的特殊作曲法與音樂創意。此後,他仍多次赴德國參加大師班,並在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碩、博士班,開設史氏作品之專題研究及二十世紀樂曲分析課程,並不遺餘力地推廣西洋二十世紀音樂,在創造利於國人接收新知、新音樂的環境層面,誠功不可沒。

創作及音感教育的貢獻
在研究、創作上,面對二十世紀新音樂,謝隆廣一直秉著積極、開放的態度。在教學上,亦是如此。早期,在臺灣師大音樂系與師大附中擔任音樂基礎訓練課程時,常有創新的實教學法,除採用蒐集自德國、法國與匈牙利的教材外,並自創樂器音色聽寫、現場實際演奏聽寫等教學法,盼能在音感訓練之外,更拓展學生的經驗與視野。這種具實驗性的音感教學理念,無論對日後教師的授課方式或學生的學習,皆影響甚鉅。在臺灣師大的碩、博士樂曲分析課中,因採用各種不同類型的二十世紀音樂教材,故廣受學生歡迎,並由於經常發表作品並與他人交流互動,新一代學生的研究方向與創作手法及觀念,因而更加寬廣。謝隆廣現為「臺灣璇音雅集」的永久會員、亞洲作曲聯盟、臺灣作曲家協會的監事,及國際現代音樂協會臺灣分會的理事。

撰寫:陳怡文 2016/6/30

領域: 

作曲家

性別: 

創建時間
出生時間: 
1943.09.14
創建地點
出生地點: 
臺南
地圖上標記點經由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校正
識別碼
M145
檔案列表